微信扫一扫
绿荫蔽城、城在绿中、人在景中……漫步中心城区,公园绿地遍布城市各个角落,移步换景之间,美不胜收;
湿地公园、汽车营地、文创市集……驱车滨江路,汉江河碧波荡漾,沿岸一派生机盎然。
▲ 汉中一江两岸美景。 市住建局供图
作为我国南北交界、秦岭和巴山之间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,汉中既有丰富的人文遗产,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,被誉为“汉家发祥地、中华聚宝盆”。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,我市坚持“人民城市人民建、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理念,锚定“绿色循环·汉风古韵”战略定位,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民生项目、改善城市面貌和提升城市品质的基础设施项目入手,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,给老百姓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,名副其实的西北“小江南”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……
优美的居住环境,是宜居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翻开汉台区汉中路街道明珠小区老居民们家中的纪念相册,记录了时代的变迁,也显示着这个老旧社区逐渐没落的一面——楼房主体年久失修,屋面漏水、供水管网老化、消防通道不畅、地下室渗水、楼道内杂物堆积、管线凌乱……如何改?问计于民是一道良方。
以“改不改让群众定、改什么让群众选、怎么改让群众提”为前提,住建部门引导群众从“要我参与”向“我要参与”转变,20余名居民区党员主动化身施工“监督员”,百余名业主为改造方案提出创新性意见,老旧小区“改”到百姓心坎上有了更多智慧与力量。如今,该小区道路“白改黑”及扩宽改造48864平方米,排水管网改造16158米,安装高清摄像头148个,建立门禁及车道闸等智慧安防系统7套,绿化景观提升2470平方米,增加文化休闲设施5处、体育健身设施45套,改建提升休闲广场9个,停车位增加至700余个……改出了新环境、也改出了广受称赞的暖心工程。
找到问题的关键,问题便解决了一半。作为全省首批城市体检样板城市之一,我市按照“一年一体检、五年一评估”总体部署,采用“五维五问”诊断法对中心城区建设现状进行了严谨、细致的研判分析,精准识别出城市建设发展中的“堵点”和“痛点”,将其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重点,并提出了城市更新的工作要点。坚持系统谋划,统筹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三大环节,深入推进既有建筑更新改造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、完整社区建设、活力街区打造等9类城市更新项目,大幅提升了城市品质形象,也极大改善了百姓生活条件。
与此同时,我市同步推进城市“面子”“里子”建设,先后实施兴汉路、金华路、汉宁路、虎桥路等50余个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新建、改造项目,进一步畅通城市“毛细血管”,完善城市生态功能。汉台区在东排洪渠截污和雨污分流改造的基础上,精心利用明渠段打造了约1.6公里的生态景观水系。草木葱茏、芦花摇曳,昔日人人绕道走的臭水沟,摇身一变成了周边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去处。
生态是汉中的本色,绿色是汉中的底色。
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是建筑领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。近年来,我市在城市统筹规划、建设发展、运行管理中融入低碳理念、构建低碳模式,大力推广绿色建筑,强化建筑节能、装配式建筑等知识宣传,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。2023年,全市新建建筑项目105个,面积166.92万平方米,其中绿色建筑新建项目104个,面积166.89万平方米,占新建建筑比例99%;全市新增竣工建筑项目61个,面积147.38万平方米,其中绿色建筑竣工项目53个,面积138.4万平方米,占新增竣工建筑比例93%。
各县区紧盯县城功能定位,深挖地域生态文化特色,在贯彻“两山”理念中找准生态优先、绿色转型的实践路径。市住建局先后印发了《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》《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推动西乡县、留坝县强化与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交流合作,率先编制完成绿色低碳县城建设《专项规划》和《实施方案》,推进绿色低碳县城建设。在2023年12月召开的全国村镇建设技术交流会上,西乡、留坝两县交流分享了汉中绿色低碳县城建设的经验成效。
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灵魂,缺乏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是苍白而乏味的。
面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双赢这张“考卷”——找准城乡风貌管控与活化历史文化古城的连接点,留住汉中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、文化特色、建筑风格等文脉基因,彰显“汉风古韵”魅力意境,汉中给出了答案、拿出了对策:通过城市历史文化挖掘、建筑改造利用、基础设施完善,在保留城市传统历史风貌的同时,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。
位于汉台区东大街184号的红星剧院,其前身是1952年建成的人民礼堂,1979年10月拆除后在原址上新建。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满足市民文化需求,我市按照“修旧如旧”的理念对其内部设施、外部墙体和整体环境都进行了升级改造。改造完成后的剧院承接了包括我市春晚在内的多项演出、晚会和赛事。剧院负责人穆弘斌介绍,“剧院升级改造不仅是设备设施的提升,更重要的是让改造后的老建筑焕发了新活力,实现了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,让历史建筑‘活’在当下,留存历史记忆,延续历史文脉。”
从“留下来”到“活起来”,我市在城市更新中让历史文脉活态传承。2023年,市住建局联合市自然资源等部门出台《城乡风貌管控指导意见》,成为全省首个统筹城乡风貌管控的指导性文件。同时,在全省率先出台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装饰装修管理办法》,进一步规范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程序。目前,我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、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处、中国传统村落24处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、省级传统村落19处、历史文化街区9片、历史建筑153处,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位居全省前列。公布的中心城区第三批历史建筑被住建部《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通讯》刊载,2023年10月受省住建厅邀请作为全省名城保护工作较好的4个城市之一,参加了全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会。